您当前的位置:三亚旅游服务网 - 三亚旅游攻略 - 三亚游记 - 海南行-游海南道教文化始发地文笔峰

海南行-游海南道教文化始发地文笔峰

作者:黄河源 | 发表时间:2011/9/7 19:03:11
文笔峰盘古文化旅游区,坐落于海南定安文笔峰山麓,与南丽湖山水相依、形意相生,自古被视为“龙首龟背”的风水宝地,也是非常受游客欢迎的海南旅游景区之一。大小仿宋宫殿60多座,是集盘古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娱乐休闲、绿色生态和医药养生为一体的国家级大型园林文化旅游区。景区内的玉蟾宫供奉祭祀中国古代先祖数百位。上有沧海桑田盘古蟾,内有神仙修行真洞天,东有北斗七星点苍翠,西有九宫八卦守乾坤。山石奇峻,流水潺潺,奇花异草,珍木成林。



相传恒古之初,没有天地日月,就在混沌黑暗之中,蕴育了似物非物、似人非人的巨灵盘古。开天辟地之时,盘古的身体发生变化,他的两眼变成日月,他的四肢、躯干变成五岳,他的肠子化为江河湖海;他的毛发变成花草树林;他的最坚硬的鼻梁就变成了海南定安县的一座山峰,最初叫鼻梁峰,因为形状像一个笔尖,俗称尖岭。鼻梁峰处于汉族与黎族杂居繁衍的交汇地。峰顶有龙首龟背石像,被当地黎民视为吉祥物而顶礼膜拜;汉族人则以龙、龟石像寄托自己福、禄、寿的美好愿望,在峰顶敬天礼神,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唐朝时懿宗皇帝曾将此峰钦点为皇家禁苑,改名李家岭。南宋时期,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曾隐居于李家岭,潜心修行,体验丹道奥妙,吟诗作赋,成一代宗师,相传峰顶上的岩石就是白真人“羽化飞升”之处。元朝至治元年,元武宗之次子图帖睦尔因宫廷内斗而被出帝邸居海南,郁郁不得志。少年无助的图帖睦尔在海南忍辱负重的度过了三个秋冬。据说有一回,王子携定安娘子青梅等人游览定安山水,途径李家岭时,王子听说李家岭曾是唐朝皇家禁地,又是前朝白真人的羽化之地,便执意登封朝拜,以排解内心的忧郁。蹊跷的是第二年(即公元1324年),王子被召回朝廷,不久便登上王位,成了历史上唯一到过海南的封建皇帝。明朝中叶,两广总督按察司副使陈英为振兴一方文脉,将其改名为文笔峰



文笔峰虽然没有华山之险峻、青城之清幽,却有翠竹之挺秀,松柏之常青。自古以来,该峰就成为海南一方科甲兴旺的象征,人才荟萃之渊薮。其后,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丘浚、素有“大青天”美称的海瑞、探花郎张岳崧,均出于文笔峰一带。明清两朝,文笔峰四周出进士12名,举人93名;近代更是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千百年来,文笔峰吸引了无数才俊士子讴歌咏叹。明朝状元郎朱元蕃为文笔峰题诗云:“黎婺孤标天柱峰,分明银管淡烟笼,一从三殿供宸藻,五色云霞傍六龙。”有道是,“文以山重,山以文秀”。世人才子,尽施笔墨,使这座高不过百米的山峰赢得了“海表第一奇天”的美誉。



文笔峰盘古文化旅游区,巍巍屹立于南海之滨,它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娓娓动听地讲述着沧桑巨变,讲述着中国民族坚忍不拔的意志,讲述着尊重生命的栩栩如生故事。千古流传的道法自然精神融于山水,更贯注于文笔峰的殿、堂、亭、台、桥、楼、阁,闪烁着中华民族团结、包容、自强的精神光辉。海内外专家学者参访文笔峰时曾对文笔峰玉蟾宫的地位概括为“三个第一”:道教宗师第一文笔,南宗丹道第一阶梯,沧海桑田第一见证。



南建州,是元朝皇帝元文宗图帖睦尔钦点,由元至元三十年的定安县升格而设。元文宗也是在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到过海南的皇帝,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由于朝廷内争,二十岁的亲王图帖睦尔被出帝邸居海南,得定安县南坚峒主王官礼遇,并助图帖睦尔娶“海南娘子”青梅为妃,得以安生。图帖睦尔回京登基,感念王官礼遇之恩,钦点定安县升格为南建州,封王官为知州,佩金符,领军民。南建州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是海南唯一一座元朝文化元素的古城。《元史》、明《正德琼台志》记载,至治元年(1321年),时为亲王的图帖睦尔(元武宗次子),因宫廷内争,被英宗(1321-1323年在位)放逐琼州,潜邸就在琼州城城南(今府城)。从唐代起,被认为“炎雾喷毒,往鲜生还”、“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的琼州,是历代罪臣、贬官最偏远的流放地。在众多渴望北还的流放者中,图帖睦尔是独一无二的皇亲贵胄(皇帝直系),也是古代历史上唯一到过海南的皇帝。



蒙古大军缔造的元代,是历朝疆域最广的帝国。偏居一隅的海南岛,能受到皇帝如此垂青,实乃事出有因。从建置沿革看,南建州的设立,很有点横空出世的味道。  天历二年(1329年),刚刚登基不久的元文宗图帖睦尔(1328-1332年在位)对他的流放地念念不忘,为报礼遇之恩,下旨将隶属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的琼州路军民安抚司改为乾宁军民安抚司;同时将定安县升为南建州,直接隶属于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封定安南雷峒主王官为世袭知州,州治迁往琼牙乡。并在潜邸所在之处修建了“雄丽岭海”的大兴龙普明禅寺,以谢“上天垂祐”。南建州设立后,元文宗封定安南雷峒主王官为世袭知州,是因为文宗贬居琼州时,定安南雷峒主王官“事之以礼,故升而以官世知州事”,“佩金符,领军民”。据王官后人收藏的《王氏族谱》记载,王官封知州后,还获赐金碗玉箸和宫袍等。清光绪《定安县志》根据《王氏族谱》记载了此事,文宗当时为不足20岁的翩翩少年,求青梅不得,心情黯淡,便到定安游玩。到南雷峒时住在峒主王官家,王官不仅礼遇周到,还“为之出三百金以聘青梅”,终于遂了心愿。也许这次媒妁之恩和对青梅的绵绵情意,就是文宗报答南雷峒主的理由。



海琼真人于南宋时诞生于琼州,本姓葛,名长庚,后改名白玉蟾,字紫清,又字如晦,号海琼子、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等。玄门弟子尊称之玉蟾祖师、紫清明道真人、紫清先生。行年不详,传道布教的高峰期在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南宋末见天下将乱,归隐琼州文笔峰,开创南宗宗坛。玉蟾祖师聪颖特达,少年时代即通儒家九经。年十二,被举荐应试神童科,以一首气象非凡的《织机诗》,名动朝野。此后,玉蟾祖师无意科举功名,常游学儒家道教,兼通释典。史载,祖师于天下有字之书,无不经目,寻常谈论或赋诗作文,三教典故信手拈来,虽硕学鸿儒也有所不及。文思绝敏,下笔千言,一挥而就,而且所作都是妙品,每制一篇,士林皆为传抄。善画梅竹,大字草书尤其精妙,有龙翔凤翥之势,随处翰墨遗香,得者莫不视为珍宝。玉蟾祖师自少年时追随四祖翠虚真人修道,当时儒释道三教中的高人达士,无不盛赞玉蟾祖师乃真谪仙。道教义理,深奥玄妙,许多人虽长期积学,但很难达到体用圆融的境界,要么粗知其体,于应用上终究空疏,要么略能应用,又不知其所以然之故,玉蟾祖师对于道教义理,闻言即解,驭之以一意运用之妙,即体即用,圆融无间。道教中的雷法与内丹功法,向来单传私授,能得其一传即受用不穷,而玉蟾祖师不仅双得真传,还以其天纵英才,将二者妙合为一,内修丹术以凝练精气神,外施雷法以精诚感应天地,祛沉疴,除魅惑,无不神效。



玉蟾宫位于海南省定安县文笔峰山麓,是道教南宗的实际创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的最终归隐之所。在道教的历史发展以及推动南宗与时俱进的时代进程中,玉蟾宫发挥着南宗主道场的作用,所以被称为“南宗宗坛”。作为南宗的发祥地和文化中心,玉蟾宫对于南宗法派的传衍,发挥着开启宗源、推阐宗旨、护持宗规的作用。历史上,由于海南玉蟾宫地处边陲,受到交通不便、信息难通等因素的制约,与大陆道教的交流不多,自身的发展也长期徘徊。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和中华文明的振兴,海南玉蟾宫道教的文化价值被重新认识,不但获政府垂顾,予以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批准为合法的宗教活动场所,而且得到各方善信的热忱支持。法缘际会,玉蟾宫道教迎来了开宗八百年来最为辉煌的历史新时期。南宗宗坛玉蟾阁敬奉的是南宗五祖海琼真人。基本造型为八角形楼阁,飞檐,重檐。以轻灵飘逸的建筑构思表现出白玉蟾聪颖透脱、超越尘俗的精神气质,以庄严高贵的建筑格局表现出天上宫阙的意象。辅之以灯光设计,在夜间可以见到道经所述天宫“八角垂芒”的景象。